题胡季亨观生亭二首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谁信秋霜腊雪中,雪中霜里有春风。
菊花未了梅花发,休说桃花入嫩红。

再游虎丘二首

陈造陈造 〔宋代〕

阖庐归骨地,僧宇庇高丘。
又趁能诗伴,来为吊古游。
英雄馀幅纸,岁月莽东流。
未解山前客,相逢更说愁。

答曹元章

刘过刘过 〔宋代〕

先生修廉隅,日日自惊畏。
老夫寄杯酒,狂亦非所讳。
酸咸虽不同,各自有正味。
切莫对痴人,说梦其词费。

林景思寄赠五言以长句谢之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华亭沈虞卿,惠山尤延之。每见无杂语,只说林景思。

试问景思有何好,佳句惊人人绝倒。句句飞从月外来,可羞王公荐穹昊。

若人乘云驾天风,秋衣剪菊裁芙蓉。暮宿银汉朝蓬宫,我欲从之东海东。

西湖柳色二三月,相逢一笑冠缨绝。醉招和靖叫东坡,一吸西湖湖欲竭。

我醉自眠君自颠,路人往往指作仙。此辈何曾识此乐,识与不识俱可怜。

别时花开今已落,思君令人瘦如鹤。梦里随君携酒瓢,同登天台度石桥。

瀑泉界天泻云窟,长松拔地搀烟霄。与君联句章未了,帝城钟动西峰晓。

海风吹堕珊瑚枝,乃是先生寄我诗。火云烧江江水沸,君诗清凉过于水。

定知来自雪巢底,恍然坐我天台寺。

偈颂十二首 其八

释道璨释道璨 〔宋代〕

箭穿杨叶未为亲,透得金尘有几人。多谢汾阳曾说破,重阳九日菊花新。

神仙会

长筌子长筌子 〔金朝〕

堪嗟世上人,个个蚕成茧。不肯回头,抵孔火坑贫恋。千辛万苦,甘受无辞叹。置家计,虑妻男,恐不办。一朝业满,看你如何免。眼光落地,别改一般头面。披毛戴角,恁时难分辩。早下手,出迷津,应仙选。

布袋赞

释心月释心月 〔宋代〕

矬而肥,肥而痴。
肩驼背负,或徐或驰。
回头处,微笑时,
此意明明说向谁。

寄张守仲思十首 其一

陈造陈造 〔宋代〕

一思交好一悲悽,楚峤吴山梦到迷。怕说万山天样远,房陵更在万山西。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释师范释师范 〔宋代〕

横说竖说何曾动著舌头,逆行顺行总是家常茶饭。
有准绳,无畔岸,
吾道一以贯。

示诸孙

苏辙苏辙 〔宋代〕

少年真力学,玄月闭书帷。
老去浑无赖,心空自不知。
交游谁识面,文字略存诗。
笑向诸孙说,疏慵非汝师。

张时斋书生也坐穷以星学资身赠其远行

陈著陈著 〔宋代〕

书生例饥困,世路方逼仄。
胡为乎此中,兀兀朝以夕。
问之挽而答,初意岂今日。
几年镫火窗,谓可生羽翼。
时事出料外,竟作沈海石。
寒谷春难回,涸辙水难激。
聊分星家波,食此一涓滴。
终然一自赡,拍案动远色。
江湖天风长,万里谁能絷。
姑以术资行,或者儒得力。
泰与否相除,剥与复消息。
要知穷非穷,当遇识者识。

潇湘八景画·山市晴岚

朱瞻基朱瞻基 〔明代〕

茅屋几家山下住,长桥遥接山前路。
湖天雨过晓色开,满市晴岚带烟树。
远山近山杳霭间,前村后村相弥漫。
浮蓝积翠久不散,悬崖滴露松稍寒。
湘市老人头半白,琴仆从容随杖舄。
林外青帘卖酒家,山殽野蔌渔樵客。
洞庭春来湖水生,君山到处花冥冥。
波光澄涵横素练,树色掩映开银屏。
抚景徘徊看未足,飒飒天风满林麓。
何人独倚岳阳楼,长笛数声山水绿。

钱德谦父母同八十

丁复丁复 〔元代〕

昆崙度索两名仙,已熟蟠桃几岁年。人世总誇同八十,渠家秪道数三千。

锦机紫雾天孙织,玉臼玄霜月姊传。恰是持将称寿日,秋风桂子集琼筵。

送渭清远上人谒虞学士求墓志 其四

丁复丁复 〔元代〕

平生太史未相亲,秪托新诗附远人。自是星虚接牛斗,谁教天汉隔参辰。

逢僧话旧

丁复丁复 〔元代〕

朱雀桥头白下门,旧游回首几人存。令威不返辽东鹤,圆泽难招石上魂。

金刹火馀灰未冷,锦囊诗在墨犹温。东来邂逅逢僧话,老泪临风堕酒尊。

送张志可侍父之奉化幕官二十首用杜少陵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浮舟出郡郭别酒寄江涛为韵 其十三

丁复丁复 〔元代〕

涯居面沮洳,濒路转硗■。岩精彻夜语,海怪有时出。

涂人相如鬼,天使香礼佛。陶公五十亩,便可尽种秫。

谢池春 怀贾云谷令英州

丁澎丁澎 〔清代〕

仙令浈阳,何似贾生英妙。枕落霞、振衣沧岛。一琴一鹤,行橐宁嫌少。

任猿啼、陇头云眇。一行作吏,此事真堪绝倒。漫题诗、桃花争笑。

数声山鹧,唤起洞天秋晓。望沱江、欲迷归棹。

澄心轩

丁天锡丁天锡 〔宋代〕

高馆含秋溪水平,白云一榻临空清。
云影天光入怀抱,玉楼银阙无人行。
滔滔活水源头落,却笑奔流争万壑。
雪照梅檐坐月明,露泻荷盘见鱼躍。
长安车马多富儿,汗流浃背尘满衣。
谁识君心有真乐,沙头白鸟犹忘机。

挽故和容州朝请陶公

丁师正丁师正 〔宋代〕

嚼得菜根断,诗寒骨更臞。
爱民心雪白,报国鬓霜估。
仕久衣长破,归来屋亦无。
全家寄僧舍,冰冻折吟须。

天仙子 为许师六题像

丁澎丁澎 〔清代〕

子房状貌如好女。玉骨玲玲欲仙去。他年应傍赤松游,香一炷。

丹一黍。长与白云同处住。

礼记

戴圣 著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春秋左传

左丘明 著 |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春秋公羊传

公羊高 著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春秋谷梁传

穀梁赤 著 | 即《榖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称作《榖梁春秋》、《春秋榖梁传》。《春秋榖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榖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中论

徐干著|语录|徐干(171-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

孟子字义疏证

戴东原 著 | 四书 | 从考证训诂而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哲学范畴的根本意义,故名曰“字义疏证”,以反对“宋以来儒书之言”。全书分上、中、下3卷。书末附戴东原答彭进士书及彭绍什与戴东原书。

毛詩

佚名 著 | 小学 |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白话版《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

宋书

沈约 著 |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白话版《梁书》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陈书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

魏书

魏收 著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北齐书

李百药 著 | 《北齐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药撰,它虽以记载北朝北齐的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到南宋时,五十卷的《北齐书》仅剩一卷帝纪、十六卷列传是李百药的原文;其余各卷,都是后人根据唐代史家李延寿所撰《北史》抄补修成的。《北齐书》成书时原名《齐书》,为区别于南朝梁萧子显所撰的《齐书》,始改称为《北齐书》,而称后者为《南齐书》。

白话版《北史》

李大师、李延寿 著 |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 著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白话版《新唐书》

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 著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白话版《新五代史》

欧阳修 著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白话版《宋史》

脱脱,阿鲁图 著 |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辽史

脱脱 著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元修《辽史》共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以及国语解1卷。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

元史

宋濂 著 |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故事
作文
© 2023 有福诗词 | 免责声明 | 意见箱 | 纠错 | 申请收录 | 邮件:admin@uftire.com | | 备